老師從"底片機"的觀念開始導入。
一、底片機與數位相機
一般使用的底片-35mm 又稱135相機全片幅,目前市面上的數位相機都不算是全片幅相機(無敵兔是啦)
底片機與現在的數位相機差別只在原本底片機用的是"底片",現在則改為感光元件(CMOS)
二、光圈
光圈有一定的數值,但我沒抄到XD ~ Google一下的結果:
f1.4 、 f2 、 f2.8 、 f4 、 f5.6 、 f8 、 f11 、 f 16 、 f 22 、 f32
其餘在小DC會發現其他的數值都是因為要配合小DC的設計而發展出來的~不算是正統的數字。
然後,老師講了一大堆,大光圈鏡頭的價格~ 令人下巴都合不上來.............
光圈的數值愈小,表示可以進的光量愈大,而且會造成散景、景深的效果。
例如:
f1.8 [-----] 可能離被拍的物體的距離只有這樣長~背景就會模糊掉。
f9.0 [------------------------]除了被拍的物體外,在允許的距離範圍內背景也可以看得清楚。
二、水龍頭理論
很多人都很愛用水龍頭理論來解釋光圈與快門的關係,其實算是滿貼切的~~
假設你要拍一景物,若有固定的曝光(固定量的光源)可以完成拍攝,那麼,此固定量的光源,我們稱之為「水杯」
那水龍頭開水的大小(或是水龍頭的口徑),我們就稱之為「光圈」,開愈大,光進量就愈多,就會愈亮。
水龍頭水的流水速度,就稱之為「快門」,水流開愈快(快門的分母值調大,快門久一點),光進量就會愈多,就會愈亮
所以,如果水流開大,水的速度又加快,那水杯很容易就滿了。
(換成攝影語言)---> 光圈開大,快門愈慢,就會過曝。 ← 就是會亮到不行啦~
PS..當然,很聰明的各位,用很縝密的邏輯思考後,難免會發現bug,但這裡先不管,只是帶個觀念而已。
三、焦距、鏡頭
一般的標準鏡頭規格是: 35-70mm,視角為53度。(人類的視角為50度)
所以,如果用了廣角24mm,難免會產生變形的狀況。
舉例來說~ 魚的視角就是360度,一邊眼睛180,所以前後面都看得到。
所以說,「魚眼鏡頭」為什麼是全視角的鏡頭,就是參考魚眼的原理,而且啊~會造成嚴重的變形。
所以除了一般想拍出特殊效果的玩家才會使用會變形的鏡頭,否則,攝影師都是不希望會有變形的情況。
目前21mm萊卡可以做到不變形,一般24mm 也可以稍不變形了!
四、拍raw檔
一般相機若可以拍raw檔,則鼓勵盡量拍raw檔,這樣後制時會較方便!
另外要提醒的是,一般手持的快門極限在 1/15,若高於1/15,就會有模糊手震的狀況。
一般相機都會有「防手震」功能(就是加了一個 IS ) 這部分,簡單來說,
就是......
做心酸的啦!!!
所以,還是靠自己好了!! 不然就得靠腳架嘍。。。
以上,重點心得提示完畢,還有下一堂課。等老師通知中。。。
公告版位
- May 28 Thu 2009 14:07
Mr. Ming 初階攝影課心得筆記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